【定于一尊的意思】“定于一尊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于描述一种思想、权威或标准被确立为唯一合法或主导的状态。这个成语源于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背景,尤其与儒家思想密切相关。在历史上,“定于一尊”往往指的是某一学派、宗教或政治体系被确立为国家的正统思想或统治工具。
一、成语释义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定于一尊 |
拼音 | dìng yú yī zūn |
出处 | 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:“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,上至以衡石量书,日夜有呈,不中呈不得休息。”(虽未直接出现此成语,但其思想源流可追溯至此) |
释义 | 指某种思想、权威或标准被确立为唯一合法、主导的地位。 |
引申义 | 常用于形容思想统一、权力集中、文化单一等现象。 |
二、历史背景与使用场景
1. 思想统一:
在中国古代,尤其是秦汉时期,为了巩固中央集权,统治者常常推行“独尊儒术”,即把儒家思想作为唯一的官方意识形态,其他学派则被压制或边缘化。这就是“定于一尊”的典型体现。
2. 政治权威:
“定于一尊”也可用来形容一个政权或领袖成为国家的唯一权威,所有政策和行动都必须服从于这一核心。
3. 文化与宗教:
在某些历史时期,某一宗教或文化传统被确立为国家的主流信仰,其他信仰受到限制或排斥,这也是一种“定于一尊”的表现。
三、现代应用与反思
应用领域 | 说明 |
政治体制 | 如某些国家实行一党制,强调思想统一,体现“定于一尊”。 |
教育系统 | 一些国家的教育内容强调统一教材和价值观,也带有“定于一尊”的色彩。 |
文化传播 | 在全球化背景下,某些文化强势输出,导致本土文化被边缘化,也是一种“定于一尊”的现象。 |
四、总结
“定于一尊”这一成语反映了历史上对思想、权威或文化的统一控制。它既可以是维护秩序和稳定的一种手段,也可能带来思想僵化、文化单一等问题。因此,在现代社会中,如何在保持统一与尊重多元之间取得平衡,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。
原创声明:本文为原创内容,基于“定于一尊”的含义及历史背景进行整理与分析,旨在提供清晰、易懂的解释,避免AI生成内容的重复性与模式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