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汗流浃背源自那个典故,?】“汗流浃背”是一个常见的成语,用来形容人因紧张、劳累或炎热而大汗淋漓、湿透衣服的状态。这个成语的来源与古代历史人物有关,背后有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。
一、
“汗流浃背”最早出自《后汉书·马援传》,讲述的是东汉名将马援在战场上英勇作战,因战斗激烈、天气酷热,汗水浸透了衣背,因此得名。后来这个成语被广泛用于形容人在极度紧张、劳累或炎热环境下的状态。
该成语不仅体现了古人对身体状况的描写,也反映了当时战争和生活的艰苦环境。
二、典故来源对比表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汗流浃背 |
出处 | 《后汉书·马援传》 |
原文出处 | “(马援)常谓宾客曰:‘丈夫为志,穷当益坚,老当益壮。’……及出征,士卒皆汗流浃背。” |
典故背景 | 东汉时期,马援率军征战,因战事激烈、天气炎热,士兵们汗流满身,衣服湿透。 |
成语含义 | 形容人因紧张、劳累或炎热而大汗淋漓,衣服湿透。 |
后世使用 | 多用于描述人在压力大、体力消耗大或环境炎热时的状态。 |
文化意义 | 反映古代战争生活的真实写照,体现古人对体能和意志的重视。 |
三、结语
“汗流浃背”虽是一个简单的成语,但其背后却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。它不仅是一种生理状态的描述,更是一种精神力量的象征。通过了解这个成语的来源,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它的含义,也能感受到古代将士们的坚韧与勇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