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落井下石成语介绍】“落井下石”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,用来形容在别人已经陷入困境或遭遇不幸时,还进一步加以打击或伤害。这个成语带有强烈的贬义色彩,常用于批评那些趁人之危、不讲道义的行为。
该成语出自唐代柳宗元的《柳河东集·天说》,原文为:“若夫恶人之为,如落井下石,益其难也。”意思是说,对坏人来说,就像把石头扔进井里,让他们的处境更加困难。后来,“落井下石”逐渐演变为一个独立的成语,用来比喻在他人已经处于不利境地时,再施加打击。
以下是关于“落井下石”的详细解释和相关资料:
| 项目 | 内容 |
| 成语名称 | 落井下石 |
| 拼音 | luò jǐng xià shí |
| 出处 | 唐代柳宗元《柳河东集·天说》 |
| 含义 | 在别人已经陷入困境时,进一步加以打击或伤害 |
| 用法 | 作谓语、宾语;多用于贬义 |
| 近义词 | 落井投石、乘人之危、火上浇油 |
| 反义词 | 雪中送炭、扶危济困、仗义执言 |
| 例句 | 他不仅没有帮助朋友,反而在对方失业后落井下石,使情况更糟。 |
| 使用场景 | 多用于描述人际关系中的恶意行为或道德缺失 |
在日常生活中,“落井下石”往往被用来批评那些缺乏同情心、只顾自身利益的人。它提醒我们在面对他人困境时,应保持善意与理解,而不是趁机加害。这种行为不仅违背了社会公德,也可能导致人际关系的破裂。
总之,“落井下石”不仅是一个成语,更是一种对人性的反思。在现代社会中,培养同理心、避免落井下石的行为,是每个人应具备的基本素养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