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是】“惊弓之鸟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出自《战国策·楚策四》,原意是指被弓箭吓过的鸟,即使听到弓弦的声音也会惊慌逃走。后来用来比喻受过惊吓的人,遇到类似情况就会格外紧张或害怕。
一、成语含义总结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惊弓之鸟 |
出处 | 《战国策·楚策四》 |
原意 | 被弓箭吓过的鸟,听到弓弦声也会惊飞 |
现代引申义 | 受过惊吓的人,对类似情境极度敏感或恐惧 |
使用场景 | 形容人因曾经受过打击或伤害,对某些事物特别警惕 |
情感色彩 | 贬义(常用于形容人的心理状态) |
二、成语故事简述
战国时期,魏国有一个善于射箭的人,名叫更羸。有一天,他和魏王一起在野外打猎。当时有一只大雁从远处飞来,更羸没有拉弓,只是对着天空举起弓弦,发出一声响动。那只大雁听到声音后,立刻惊慌地飞走了,并且掉下来死了。
魏王惊讶地问:“你没有射箭,怎么就能让大雁掉下来?”更羸回答说:“这只大雁已经受过伤,所以听到弓弦的声音就吓得飞不起来,最终掉了下来。”
三、使用示例
- 他因为之前被骗过,现在对任何投资都显得格外谨慎,简直是“惊弓之鸟”。
- 这个孩子自从被狗咬过一次后,见到狗就躲,简直成了“惊弓之鸟”。
四、注意事项
- “惊弓之鸟”强调的是心理上的恐惧反应,而非实际的危险。
- 在使用时要根据语境判断是否适合,避免误解为字面意思。
- 不宜用于描述正常的人类反应,而多用于强调过度警觉或心理创伤后的表现。
通过以上内容,我们可以清晰地理解“惊弓之鸟”这个成语的含义及其现实应用。它不仅是一个历史典故,更是一种对人类心理状态的形象表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