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磬竹难书的意思】“磬竹难书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来形容事情的罪行极其严重,多到即使把所有的竹简都用尽也无法写完。这个成语在现代使用中,通常带有强烈的贬义色彩,强调某人或某事的恶行极其恶劣、数量庞大,难以全部记录。
一、成语解析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磬竹难书 |
拼音 | qìng zhú nán shū |
出处 | 《旧唐书·李密传》:“罄南山之竹,书罪未穷;决东海之波,流恶难尽。” |
释义 | 形容罪行极多,多得连所有的竹简都写不完。 |
用法 | 多用于书面语,形容罪行严重、数量庞大。 |
近义词 | 数不胜数、罄竹难书(与本成语同义) |
反义词 | 微不足道、寥寥无几 |
二、成语背景与演变
“磬竹难书”最早出自唐代史书《旧唐书·李密传》,原句是“罄南山之竹,书罪未穷;决东海之波,流恶难尽”,意思是:就算用尽南山的竹子来写罪行,也写不完;就算放干东海的水,也洗不尽罪恶。后来逐渐简化为“罄竹难书”。
需要注意的是,“罄竹难书”中的“罄”字意为“尽”,“竹”指竹简,古代用于书写的重要材料。因此,这个成语的本意是形容罪行太多,无法全部记载。
三、使用场景举例
场景 | 示例句子 |
历史评价 | 李自成起义虽有功绩,但其残暴行为罄竹难书。 |
法律判决 | 该犯罪团伙作案累累,罄竹难书,最终被依法严惩。 |
文学描写 | 他一生作恶多端,罄竹难书,最终众叛亲离。 |
四、注意事项
1. 感情色彩:此成语多用于贬义,描述负面行为。
2. 适用对象:一般用于描述人的恶行或事件的严重性,不宜用于中性或正面事物。
3. 使用频率:在日常口语中较少使用,多见于正式写作或历史评述中。
五、总结
“磬竹难书”是一个形象生动、富有文学色彩的成语,强调罪行之多、之重,让人印象深刻。在使用时需注意语境和情感色彩,确保表达准确、得体。通过了解其出处、含义及使用方式,可以更好地掌握这一成语的运用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