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满一百岁被称为什么】在中华传统文化中,年龄的称呼往往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礼仪意义。不同年龄段的人有不同的称谓,而“满一百岁”则是一个极为特殊的年龄节点,象征着长寿与福气。
一、总结
在中国传统习俗中,“满一百岁”被称为“期颐”。这个称谓源于《礼记·曲礼上》中的记载:“百年曰期颐。”“期”意为期待,“颐”指养,即到了百岁,应由子孙供养、悉心照料,体现了对高龄者的尊重与敬仰。
除了“期颐”之外,现代生活中也常使用“百岁老人”或“百岁寿星”等通俗说法来描述年满百岁的长者。
二、表格展示
| 年龄阶段 | 传统称谓 | 现代说法 | 含义说明 |
| 100岁 | 期颐 | 百岁老人/百岁寿星 | 百岁是长寿的象征,受人尊敬 |
| 90岁 | 耄耋 | 老寿星 | 高龄的象征,有尊老之意 |
| 80岁 | 耄耋 | 老人 | 表示年事已高,德高望重 |
| 70岁 | 花甲 | 老者 | 古代六十为一甲子,七十为花甲 |
| 60岁 | 花甲 | 老人 | 六十岁为一个周期的结束 |
三、文化背景
“期颐”这一称谓不仅是一种年龄的标志,更是一种社会地位的体现。古代社会非常重视孝道和敬老,百岁老人被视为家族的荣耀,常常受到全家人乃至整个社区的尊敬与照顾。
在现代社会,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条件的改善,百岁老人逐渐增多,但“期颐”这一传统称谓依然保留下来,成为一种文化符号,承载着中华民族对长寿和健康的美好祝愿。
四、结语
“满一百岁”不仅是一个生理上的年龄标志,更是一种文化和精神的象征。无论是“期颐”还是“百岁老人”,都代表着人们对长寿、健康和幸福生活的向往。在日常生活中,我们也应更加关注和尊重老年人,传承和弘扬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