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马说的翻译】《马说》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寓言性散文,通过“千里马”与“伯乐”的关系,表达了作者对人才被埋没的感慨和对识才、用才的呼吁。本文将对《马说》进行逐句翻译,并以加表格的形式呈现,便于理解与记忆。
一、原文及翻译总结
| 原文 | 翻译 |
| 世有伯乐,然后有千里马。 | 世上有了伯乐(善于相马的人),然后才能识别出千里马。 |
| 千里马常有,而伯乐不常有。 | 千里马常常有,但伯乐却不常有。 |
| 故虽有名马,祗辱于奴隶人之手,骈死于槽枥之间,不以千里称也。 | 所以即使有好马,也只能在奴仆手中受辱,和普通马一起死在马槽边,不能以千里马著称。 |
| 马之千里者,一食或尽粟一石。 | 能日行千里的马,一顿饭有时能吃掉一石粮食。 |
|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。 |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,就按一般马的量来喂它。 |
| 是马也,虽有千里之能,食不饱,力不足,才美不外见,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,安求其能千里也? | 这样的马,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,但因为吃不饱,力气不足,才华也无法表现出来,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都做不到,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? |
| 策之不以其道,食之不能尽其材,鸣之而不能通其意,执策而临之,曰:“天下无马!” | 驱赶它不按照正确的方法,喂养它又不能满足它的需求,它叫的时候又听不懂它的意思,拿着鞭子站在它面前说:“天下没有千里马!” |
二、文章总结
《马说》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散文,表面上讲的是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,实际上是在批评当时社会对人才的忽视和埋没。韩愈通过这篇文章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,同时也呼吁统治者要重视人才、发现人才。
文章语言简练,寓意深刻,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。它提醒人们:人才需要被发现,也需要被正确使用;否则,再好的才能也会被埋没。
三、核心观点提炼
| 核心观点 | 说明 |
| 伯乐的重要性 | 没有识才之人,人才难以被发现和重用。 |
| 人才被埋没 | 即使有才华,若得不到赏识和合理使用,也难有所作为。 |
| 对统治者的批评 | 批评当权者不识人才,导致人才无法施展抱负。 |
| 强调知人善任 | 提倡应善于识别和培养人才,发挥其价值。 |
通过这篇《马说》,我们不仅了解了古代人才制度的问题,也从中得到了关于现代用人机制的重要启示。
免责声明: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