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硁硁然是什么意思】“硁硁然”是一个汉语词语,出自《论语·子路》:“子曰:‘不得中行而与之,必也狂狷乎!狂者进取,狷者有所不为也。’”后人引申出“硁硁然”一词,用来形容人固执、拘泥、不知变通的性格或态度。
一、
“硁硁然”原意是指石块相击的声音,引申为固执、执着、不愿改变的态度。在古代文献中,常用来形容一个人性格顽固、思想僵化、不善变通。这个词多用于批评那些过于坚持己见、不懂灵活应对的人。
在现代使用中,“硁硁然”虽然仍保留其原意,但有时也被用来形容一种坚定、有原则的个性,具体含义需根据语境判断。
二、表格展示
| 词语 | 硌硁然 |
| 拼音 | kēng kēng rán |
| 出处 | 《论语·子路》 |
| 原意 | 石块相击的声音 |
| 引申义 | 固执、拘泥、不知变通 |
| 使用场合 | 批评他人性格顽固、不灵活;也可形容坚定、有原则 |
| 现代用法 | 多用于书面语或文学作品中,较少口语使用 |
| 近义词 | 固执、偏执、顽固 |
| 反义词 | 灵活、变通、圆滑 |
| 例句 | 他做事硁硁然,从不听别人劝告。 |
三、延伸理解
在儒家思想中,“硁硁然”往往带有贬义,强调人应具备中庸之道,既不过于激进,也不过于保守。孔子认为“中行”是理想人格,而“狂”与“狷”虽各有优劣,但不如“中行”合乎道义。
因此,“硁硁然”不仅是一个描述性格的词语,也反映了古人对“中和”、“变通”的重视。
如需进一步了解“硁硁然”在不同语境中的使用方式,可参考《论语》相关章节或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