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祇辱于奴隶人之手的出处是哪里】“祇辱于奴隶人之手”这句话出自唐代文学家韩愈的《马说》。这篇文章通过讲述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,表达了对人才被埋没、不被赏识的感慨,同时也讽刺了当时社会对人才的忽视。
一、原文背景
《马说》是韩愈在唐德宗时期所作的一篇寓言性散文。文章以“世有伯乐,然后有千里马”开篇,强调了伯乐对于识别和重用人才的重要性。接着指出:“千里马常有,而伯乐不常有”,揭示了人才虽多,但能识别并重用他们的人却很少。
文中提到:“祗辱于奴隶人之手,骈死于槽枥之间,不以千里称也。”意思是:千里马只能在奴仆手中受辱,在马槽边死去,不能以千里马闻名于世。
二、词语解释
词语 | 解释 |
祇 | 只,仅仅 |
辱 | 受辱,遭受羞辱 |
奴隶人之手 | 指低贱之人或庸人 |
骈死 | 并列而死 |
槽枥 | 马槽和木架,指马厩 |
不以千里称也 | 不能被称为千里马 |
三、句子出处及意义
内容 | 出处 | 意义说明 |
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| 《马说》 | 表示千里马被庸人所役使,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使用 |
骈死于槽枥之间 | 《马说》 | 描述千里马在马厩中默默无闻地死去 |
不以千里称也 | 《马说》 | 表达千里马因无人赏识而无法展现其价值 |
四、总结
“祇辱于奴隶人之手”出自韩愈的《马说》,意在表达对人才被埋没、不被重视的无奈与惋惜。韩愈借千里马的遭遇,批评了当时社会对人才的忽视,呼吁人们重视人才、发现人才、善用人才。
项目 | 内容 |
出处 | 韩愈《马说》 |
作者 | 韩愈(唐代文学家) |
文章主题 | 批评人才被埋没,呼吁识才、用才 |
句子含义 | 千里马被庸人所役,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|
文学价值 | 寓言式散文,具有深刻的社会批判意义 |
如需进一步了解《马说》的全文或相关背景,可参考《韩昌黎文集》或相关古文研究资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