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蝼蚁汉语大词典】“蝼蚁”一词在汉语中常用来形容微小、卑贱或无足轻重的事物。它不仅是一个词汇,更是一种文化意象,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学内涵。本文将从《汉语大词典》的角度出发,对“蝼蚁”一词进行总结,并结合其释义、出处、用法及演变进行梳理。
一、词语概述
| 项目 | 内容 |
| 词语 | 蝼蚁 |
| 拼音 | lóu yǐ |
| 基本含义 | 蚂蚁的一种,引申为微小、卑贱之人或事物 |
| 文化象征 | 轻微、渺小、不被重视 |
| 使用频率 | 中等(常见于文学、比喻性表达) |
二、释义解析
根据《汉语大词典》的记载,“蝼蚁”主要有以下几种含义:
1. 字面意义
指一种体型较小的蚂蚁,通常生活在泥土中,外形细小,行动迅速。在古代文献中,常以“蝼蚁”指代这类昆虫。
2. 比喻意义
在文学和日常语言中,“蝼蚁”多用于比喻地位低下、力量微弱的人或事物。如“人若蝼蚁,任人践踏”。
3. 哲学与宗教含义
在佛教、道教等思想体系中,“蝼蚁”也常被用来象征众生的渺小与无常,强调生命的脆弱与短暂。
三、出处与用法
| 出处 | 例句 | 说明 |
| 《庄子·逍遥游》 | “朝菌不知晦朔,蟪蛄不知春秋,此小年也;楚之南有冥灵者,以五百岁为春,五百岁为秋;上古有大椿者,以八千岁为春,八千岁为秋。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,众人匹之,不亦悲乎!” | 虽未直接使用“蝼蚁”,但文中“小年”与“蝼蚁”有相似的比喻意味。 |
| 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 | “籍曰:‘彼可取而代也!’” | 后世引申为“蝼蚁”般的人物也可成大事。 |
| 《红楼梦》 | “我虽是蝼蚁之身,却也有心志。” | 体现人物自谦与坚韧的精神。 |
| 现代语境 | “我们不过是社会中的蝼蚁,唯有努力才能改变命运。” | 用于表达个体在庞大系统中的无力感。 |
四、演变与影响
“蝼蚁”一词在汉语发展过程中,经历了从自然生物到抽象概念的转变。早期多用于描述昆虫,后来逐渐成为文学和哲学中的重要意象。其形象多用于表达对弱势群体的关注,或是对生命本质的思考。
此外,在现代汉语中,“蝼蚁”也常被用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,如“蝼蚁之力”、“蝼蚁之志”等,形成一种独特的修辞风格。
五、总结
“蝼蚁”作为汉语中一个富有文化内涵的词汇,不仅是对自然界的描述,更是对人类处境的隐喻。它承载了古代文人的哲思,也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个体的生存状态。无论是作为文学意象还是现实比喻,“蝼蚁”都以其独特的方式,丰富了汉语的语言世界。
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,“蝼蚁”一词虽简短,却蕴含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情感色彩。在阅读与写作中,合理运用这一词汇,能够提升语言的表现力与深度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