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久假不归的意思】“久假不归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于描述某人长期借用他人的物品或权利,却迟迟不归还。这个成语在日常生活中多用于批评那些不负责任、缺乏诚信的行为,尤其在借用他人财物、文件、证件等情况下使用较多。
一、成语释义
词语 | 解释 |
久 | 长时间 |
假 | 借用(此处读jiǎ) |
不归 | 不归还 |
整体意思 | 长时间借用而不归还 |
二、出处与用法
- 出处:该成语出自《左传·僖公二十四年》:“子犯曰:‘臣从君而奔走于诸侯之间,未尝一日而忘君也。今若舍郑以为东道主,行李之往来,共其乏困,君亦无所害。’”虽然原文中并无“久假不归”四字,但其思想渊源可追溯至古代对借物不还的道德谴责。
- 现代用法:现多用于形容个人或组织长期占用他人财物、资料、证件等,且无归还之意,带有明显的批评意味。
三、近义词与反义词
类别 | 词语 |
近义词 | 久借不还、据为己有、赖账不还 |
反义词 | 及时归还、按时交还、主动归还 |
四、使用场景举例
场景 | 例句 |
工作场合 | “他把公司的重要文件带回家,已经一个月了还没归还,简直是久假不归。” |
日常生活 | “你借我的书都半年了,怎么还不还?真是久假不归。” |
法律层面 | “如果长期不归还他人财物,可能构成侵占罪,属于久假不归的行为。” |
五、注意事项
- 使用此成语时,语气通常较为严厉,适用于正式或半正式场合。
- 若语境较轻松,可用“借了不还”等口语化表达替代。
- 在法律或合同中,应避免使用此类成语,而应使用更明确的法律术语。
六、总结
“久假不归”是一个具有道德批判意味的成语,强调的是对他人财物或权利的长期占用行为。在现代社会中,它不仅用于日常生活,也常出现在工作、法律和人际关系中,提醒人们要诚实守信、及时归还所借物品。了解并正确使用这一成语,有助于提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文化内涵。